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學什麼?

2009/11/2
人人都能輕易知道
人人都得仔細思考

網路發達的時代,幾乎任何種類的知識都可以輕易獲得,以往在大學四年裡透過教科書學到的內容,也許在網路世界中不用幾小時就可以全部獲得,在資訊如此輕易取得的時代裡,我們的學生到底該學些什麼才能將訊息做最正確而有效的運用?

好一陣子之前在一本談親子教育的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談論網際網路對親子教育造成的影響,裡面提到 N 世代(網路世代)小孩很可能比父母知道的更多,父母的權威性不再,N 世代的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面對這種情況(沒學好可能就變成「囧況」)。

其實不只是父母,所謂學者專家也得面臨這種狀況。在評鑑雙月刊第 29 期「揭開泰晤士報排名的黑盒子」這篇文章裡對於大學評鑑提出這樣的看法:

絕大多數的排名報告乃依其理念,從不同面向進行分析。...泰晤士報之評比理念雖然值得參考,但運作方式卻容易產生不客觀的結果。學校聲望指標為該排名的特點,卻也是其最受爭議之處,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確信學者專家的判斷能否完全客觀。

即便是有長年累積威信的單位在網路時代也開始遭受質疑。

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現象?
很大的可能是因為資訊的取得變得容易。

在過去資訊流通困難的時代,許多訊息僅有少數人可以獲得,父母知道的永遠比小孩多,專家的見聞也永遠比一般人要廣。現在卻不一樣,大部分的訊息都垂手可得,小孩可以輕易獲得父母不知道的訊息,而有些過去能夠被稱為專家的程度現在即使一般人眼裡看起來都不過爾爾。因為資訊容易取得,越來越多人能夠輕易獲得在過去足以被稱為專家程度的知識,也就有越來越多人不再輕易相信所謂的專家。

在這種資訊爆炸任何人都可以輕易成為某種程度專家的時代裡,「知道多少」已經不再具有指標性意義,以往在大學四年裡透過教科書學到的內容,也許在網路世界中不用幾小時就可以全部獲得!換句話說,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裡學生的學習重點已經不再是「累積知識」,因為再怎麼累積也拼不過 Google、贏不了 Wiki。只要善用網路搜尋及開放知識庫,許多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查到,基本必要以外的知識即使不存在大腦記憶區裡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假如沒必要累積知識的話,那我們在學校到底要學些什麼?我個人認為在

「篩選」與「整理」。

什麼理由?

因為訊息過多所以無法短時間消化;
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散佈訊息所以不見得明確可靠。

這兩件在過去大多是學者專家才需要會的事,因為一般人不太容易累積到那麼多的知識,即使不會篩選與整理也可以好好地運用。現在則不然,每一位學生都得學會這兩件事才能好好地運用輕易就能塞爆腦袋的訊息。這樣的現象在學術界尤其明顯,所以培養這種能力也特別重要。

曾經有次和同事紅酒會時聊到網路的方便,年紀稍長的同事想起以前當研究生的時後,要查論文都得到圖書館翻閱各期刊的年度索引,從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抽絲般找出要讀的論文資訊,再到架上拿下期刊,走到長長人龍後面排隊等影印。這些索引記載著整年度該期刊所有論文的資料,所以都不會太薄,尤其熱門期刊可是會比電話簿還要厚,有時候查起來可能要耗掉一整個下午,眼睛都會酸到流油。

現在呢,有很好用的網頁專門搜尋科學論文[1],研究人員只需要登入到該網頁一下子就可以查到數百上千篇的相關論文,不需要再搜索密密麻麻的索引;而且幾乎所有科學期刊都有電子版,其中又有很多論文的電子檔可以直接下載[2],沒必要再等待影印機前長長的人龍,像這樣在二十年前很難想像的的便利性就是因為網路發達所帶來的好處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有如此好的便利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的,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

訊息過多,遠遠超過負荷。

就以查論文這件事來說,一位研究生的確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幾百篇文章,但是卻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閱讀如此多的內容,結果常常造成「只有累積參考論文的篇數」卻「沒有加深對主題的了解」。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學會「篩選」與「整理」,則網路的便利性不但沒能增進學習的效率,反而會帶來額外的困擾。

訊息過多,需要有效地篩選來去除枝微末節保存核心重點,亦需要好好地整理才能以自己的邏輯表達出來,才不會流於抄襲、堆積。

篩選與整理變成人人必須學好的事情,這可以說是網路發達對人類學習環境帶來的提昇,應該是值得讚揚的事情,然而網路的發達雖然讓搜尋資料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卻同時也讓篩選與整理的難度大大提高,也就是說學習環境的提昇相對伴隨著學習門檻的提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除了容易取得訊息之外,網路還有另外一個特點:

容易散佈: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散佈訊息。

過去訊息的傳播並不容易,知識掌握在學者專家手中,可靠度其實是比較高的;現在訊息容易散播,除了讓正確的訊息傳遞更快更廣,同時卻也讓流言更容易找到出口亂竄,平均來講反而讓訊息的可靠度下降。另一方面,過去訊息的表達多由專業人士負責,經常是以有系統、有條理,邏輯清晰的方式來呈現,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散播訊息,但是不見得所有人的表達都那麼清楚、明確,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呈現的方式邏輯不清、條理不明,整體來說訊息表達的清晰度也較過去下滑。訊息可靠度的減弱與表達清晰度的不足都讓篩選與整理資料的困難度和過去相比提高許多,但也同時凸顯出篩選和整理的重要性:

沒有嚴格的篩選就無法萃取出正確的知識;
未經合乎邏輯的整理就無法清楚明確地表達知識。

「嚴格篩選資料並整理成容易理解的形式」從以前是專家才需要會的事情,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卻成為一般人都得具備的能力,在學校裡培養好這樣的能力,工作之後就不會被錯誤及無用的訊息洪流給淹沒,就可以比別人更快找出有用的訊息,就可以比別人更快完成任務,就可以比別人更快達成自己的目標。



[1] 比如說 ISI Web of Knowledge 就是一個很好查閱科學論文的網站。類似網站還有一些,不過我比較常用這一個。

[2] 目前絕大部分的論文下載都還是需要付費的,而且費用不低(各期刊定價不同,但一般而言個人下載一篇文章大約在 25 美元上下),學術界主要是由各大學及研究單位負擔這筆支出。